凯发K8对话朱志康 以空间赋予品牌活力重新定义企业价值

  凯发K82014年底「成都方所」的出现,让书籍文化商业空间有了新的定义,引领着书店走向复合型业态的新时代凯发K8,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。「成都方所」运营十年,筑造这个“地下藏经阁”的朱志康也以此闻名,成为业内知名的书籍文化空间设计师,但关于他的成就不止于此。从业20年有余,拥有设计师、艺术家、无关实验书店创办人等多重身份的他,从艺术创作中激发灵感,在社会人心的洞察中提炼趋势,以独特的视角与精巧的设计,打动消费者,为品牌挖掘有别于凡的独到之处。本期Frame对话

  ,了解他这些年在空间设计、艺术创作领域的心路历程,以及与我们分享众多精彩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
  「成都方所」运营十年,筑造这个“地下藏经阁”的朱志康也以此闻名,成为业内知名的书籍文化空间设计师,但关于他的成就不止于此。从业20年有余,拥有设计师、艺术家、无关实验书店创办人等多重身份的他,从艺术创作中激发灵感,在社会人心的洞察中提炼趋势,以独特的视角与精巧的设计,打动消费者,为品牌挖掘有别于凡的独到之处。

  本期Frame对话朱志康,了解他这些年在空间设计、艺术创作领域的心路历程,以及与我们分享众多精彩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
  FRAME:2020年以来,关于您的消息似乎少了起来,这段时间中,您主要在做什么呢?

  从长沙大悦城「坞里」OPEN HOUSE、到「JOLAB」和「和成HCG」两家台湾工厂改造,再到大型装置艺术「来自海上的祝福」和「鲲鹏」,所呈现的作品更偏向内在精神性的探索,也想要向外传递自身对未来的期许、愿景。

  FRAME:在向内的思考中,去挖掘人性的共通点和设计本质,或许会比追逐潮流更加持久?

  潮流没有对错。每个商业空间都有不同的需求,我们不是只做一种风格,本质上要从人的行为去构思空间。

  空间设计,是在过去里找未来。我们现在所构想的空间实际在三五年后才会完成。而当下的时尚都不精准,只能代表当年。就像「成都方所」,在实体书店更迭淘汰的大环境下,它从2014年至今已经开业近10年,在成都仍然拥有一席之地。

  一个商业空间想要走得长远,既要有跳脱当下风潮的勇气,也要不断向内挖掘人们真正的需求和深层的欲望,才有可能创造未来、成为经典。

  FRAME:被誉为长沙最美书店——长沙大悦城「坞里」OPEN HOUSE项目置入了一个颇具冲击力的造型,您是如何构思的?在如此大尺度的复合业态门店中,您是如何考虑动线的?

  空间设计,离不开“实验”,也离不开“人”。除此以外,空间的趣味性同样重要。

  「坞里」OPEN HOUSE是一个复合型的综合商业空间,融合了阅读、咖啡、文创、亲子、文化活动等多元业态凯发K8。基于这样的商业模式和挑高且长向的场地结构,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形象去包装这个空间,带有一点趣味的成分去营造氛围。

  我们想到的是做一艘飞船,停在长沙大悦城的顶楼。让人类离开地球表面,启航至新的未来。

  整个场域以「飞船」为轴点,向四周延伸出自由的动线,串联起各个零碎的空间,整体动线规划顺势而成,身处其中的多元业态得以灵活发挥。

  在提案中,我们设定飞船底部到地面的高度是2.4米左右,其实需要更低,一个感觉手快要触摸得到的高度,大概在2米会更好。但业主一直对这个高度很担心,怕空间太低,会有压迫感。这是一般人对设计的认知错误,很多人都觉得空间越大、越高就越好。不是的。

  空间应该是有层次、有节奏的,像音乐旋律一样,有高有低,不能排斥重低音或者超高音,否则这样的空间是平平无奇的。

  低的空间就要够低,高的空间就要够高,飞船的体量要大到超乎你的视觉想象,它的震撼感才会出来凯发K8。在设计过程中,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,但我们知道哪里需要有张力、要放掉,这是设计师的不同之处。

  包括对飞船材质的预算考虑,我们提出了好几种布料,最后是在业主的全力支持下,有了如今大家所看到的感觉。因为业主说“这个空间最重要的就是飞船,要不计代价地做出来”。

  无论是飞船底部的高度,还是飞船材质的选择,大家后来都发觉当初的坚持是对的,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好,现场的震撼感比照片还要好。

  巨大的装置形态和半透明材质的运用,恰好可以创造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,也能维持外界看向飞船内在的朦胧感。同时,设置楼梯与夹层楼板,为人们制造了一个模拟登上飞船的动作,以此触达人们灵魂深处最渴望的事情,一种对地球表面以外知识的渴求。

  这件事情听上去很具象,但我觉得商业空间是需要这份“具象”的。面对普罗大众,要直白一点。

  像书籍文化这类商业空间,本身自带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,这是可以创造无限大的价值的。我希望让大家看到书店承载的不只是买卖,而是来到这里享受空间带来的喜悦感和认同感。

  FRAME:在“流量为王”的今天,“社群”成为当下市场内出现频率最高的新名词,也是各大品牌和企业拓宽目标客群的新阵地。对于空间而言,美观性与实用性固然重要,但与社互的联结同样不可忽视。您如何看待空间传播的文化性?

  什么是文化?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。我认为文化是一个圈,“圈”某一群人,品牌也一样。一群人有着共同的乐趣和喜好,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、共通的生活态度。

  不同的同温层之下,有不同爱好的人群。书店面向的是一群爱阅读、爱学习的人群。但不同的书店品牌细分下来也有各自的差别。例如,方所向外传递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学,钟书阁则以高颜值吸引年轻人群和游客打卡。喜欢方所的人,不一定喜欢钟书阁,反之一样。

  换言之,空间设计师做的不只是品牌的空间,而是为同一个温层下的人群,打造他们心目中梦想的空间。

  FRAME:除了商业空间外,您也完成了两个特别的工厂改造,美妆品牌JOLA工厂与和成HCG工厂,这两个项目无疑都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工厂的刻板印象。两家工厂各自有着怎样的需求点?改造在技术上面临怎样的挑战?

  空间改造的核心,不是改造空间,而是改造态度。我们通过空间帮助企业重新定义他的市场价值。品牌形象可以影响到产品形象,甚至是工厂的精神面貌。

  这两个工厂,可以说是天南地北,一个是百年的卫浴工厂,一个是新兴的面膜工厂。

  「HCG工厂」,一个近百年的台湾知名传产品牌,历经五代传承。这次改造从一个已经废弃的窑厂开始,也是HCG创立的第一个窑厂。业主始终对这个脏乱差的废弃工厂环境如何呈现给外界表示担忧,也有着“对外开放就必得要将生产线停摆,然后花大钱重新规划整理的固有思维”。经过多轮沟通,我们决定说服业主“改一点点就好”,“不补土不油漆也不翻新”。

  由于马桶是土窑烧制而成的,会产生许多灰尘,多年堆积下来,已经有了两公分厚的灰尘,厚到无法清除。历经时间累积的灰尘,恰恰是这个地方最美的存在。我们选择将这份“累积”保留下来,并用灯光照亮工厂原本无人询问的阴暗角落,呈现工业机械在运作状态下的独特美感。

  另外我们也制定一套可延续执行的指标设计规范计划,运用本来工厂使用最原始的版型喷漆工法,像光一样的点亮不同区域的功能性指标。而且简单的指标逻辑与工法,后续可以让他们自行施工延伸到不同厂房间的指标运用。

  让我们感到开心的是,通过“不加也不减的设计”让一家百年企业重新找回自信、认同,找到工厂真正的灵魂所在。一点点的小动作,这里不再是一个破旧的工厂,而是一个有历史厚度和美感的经典工厂。在改造过程中,也改变了厂房里由下到上的工作同仁观看自己的角度,他们说:“从来不知道原来我们工厂可以这么美!”

  在与JOLA进行初步沟通时,他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:“想要打造一个达到国际认证标准的工厂”。在那时候,台湾没有一家面膜工厂是达到国际认证标准的,完成改造后的「JOLAB」是第一家。

  如何做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型工厂?我们想到的是一个干净而无暇的颜色——纯白色,以其打造「JOLAB」的建筑外立面和室内空间,既可以直接检视工厂是否达到国际认证标准,也可以将其变成如美术馆一样承载艺术品的存在。

  在空间规划和参观动线上,一楼研发中心与成果展示区以阶梯式的设计做分区,逐层加高的区域划分,让公司高层及访客可以从行政办公区清楚看见远方的状况。抬高的研发中心下方,规划做为库存及运输的区域。JOLA成品展示在阶梯式分区的最低层,访客可由上往下欣赏宛如艺术品般的陈列展示。

  JOLA讲求高质量且流程透明化,访客可进入悬吊式花园,漫步空中步道,俯瞰无尘室中的生产作业。无尘室的顶部室透明玻璃,从顶层花园可透过这层玻璃看到无尘室内部,就像在花园观看水池里的鱼一样,做到参观的功能。

  从生产过程、研发中心与成果,到天花板与楼板之间的管道层,工厂内在的细节为所有人可见、一览无遗,处处干净整洁。这是一个“超级诚实”的工厂。

  「JOLAB」建成并对外开放后,品牌因此获得来自海外客户的认可和信任,员工也因随时可能有人来参观,而端正自己姿态。空间的改变,可以改变人的行为,进而提升企业形象与品牌价值。

  FRAME:您是学习美术出身,曾从事多年的艺术工作,也完成了一些艺术作品。对您来说,艺术创作与设计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?

  在艺术创作上,我更多是想要透过一个媒介来传达对当下的感受,以直白简单的方式触动人心,让观者与作品一起互动。

  「来自海上的祝福」和「鲲鹏」是同一时间、不同区位的“风口”之作。前者位于台湾屏东县落山风恒春半岛西岸,一个风与海水、陆地的汇集处;后者位于深圳文华东方酒店,一座中间镂空的立方体建筑与风交汇的地方。

 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,台湾盛行东北季风时,在恒春半岛西岸,常吹着干燥的强风,伴随强烈的阵风,风速可达每秒20公尺,相当于轻度台风;最大风速曾有高达每秒37.2公尺的记录,相当于13级风。在「来自海上的祝福」之前,没有人敢在那里做一件艺术装置。

  为了让「来自海上的祝福」可以承受强劲风力、潮汐冲刷、海浪拍打,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支架结构,以浮动式的逻辑让底座中空,让海砂能有空间淘出,让作品可以立于沙滩之上;以白色的布幔让无形的风展现形态,一面是狂风时的狂暴,一面是风止时的静谧;以教堂这一具有大众辨识性的建筑形态,汇集大自然的祝福,让观者重新整顿心灵或与自我对话。

  「鲲鹏」的结构与「来自海上的祝福」不同,运用了Tensegrity structure张拉整体结构,让装置艺术不需悬吊,自体悬浮在空中,配合风吹飘动白金色布料。为了更好测试结构的稳定性,我们做了不同比例的实验模型,从1:20到1:5,再到最终的1:1呈现。

  有了「鲲鹏」,剩下的一切就交给“风”了。有趣的是,直到活动开幕前的两个小时,“风”才出现。

  FRAME:您觉得这几年商业空间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有什么样的新趋势是正在出现的?

  这几年,像是瞬间跨了一个时代,开始了第二人生。所有的商业模式、营销渠道,甚至是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一切都在快速地融合。在去年之前,大家还不知道什么是体验式空间,直到现在真正意识到“空间卖的不是产品,而是体验”,不能再用以前的视角来看现在实体店的终端销售。如今大家都在做快闪店,这种“快”是好,还是坏?现在是过渡期,一切都是未知。

  大环境的影响,不是一件坏事。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到起点重新开始、向内检视自己,才是未来。

  FRAME:商业空间始终和创意挂钩,但也有些问题。一旦第一个成功后,就会被不断复制、模仿。疯狂过后,创意可能就不在了。你会担心自己的创意被别人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