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发K8读报告|演艺新空间“新”在何处?听听从业者怎么说

  凯发K81月21日上午,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,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。在提到今年的重点任务时,报告提出,加大“演艺之都”建设力度。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,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,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。

  记者注意到,继2023年“着力打造 ‘演艺之都’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,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“演艺之都”。同时,“演艺新空间”进入政府工作报告,反映出过去一年北京演出行业蓬勃的发展态势及演艺业态、模式的创新。

  如何理解演艺新空间?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,市政协委员凯发K8、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赵佳琛表示,演艺新空间带来了观演空间、观演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。对从业者来说,需要转变观念,推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、符合当下人们消费方式、适合演艺新空间的剧目。

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显示,2023年北京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,观众1138.5万人次,票房收入23.04亿元。与2019年相比,场次、观众、票房分别增长117.0%、9.5%、32.1%;与2022年相比,场次、观众、票房分别增长143.8%、204.1%、266.0%,达到历史新高。

  在国内外精品剧目展演的同时,中国木偶艺术剧院、鼓楼西剧场、爱乐汇等演艺新空间也成为京城演出市场井喷的一股创新力量。

  什么是演艺新空间?《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管理标准(试行)》中给出了定义。“以演艺为主营业务,形成多业态融合、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,包括非传统的营业性演出场所;在相关室内空间开办的演出场所(包括商业综合体、办公楼宇、会馆凯发K8、古戏楼、已改造的老旧厂房、书店等);在相关户外空间开办的演出场所(包括产业园区、文化街区、艺术聚集区、公园景区等)。”

  2023年出台的《北京市建设“演艺之都”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3年-2025年)》明确提出,“培育多场景多业态演艺新空间”。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建立市区两级联合会商机制,指导东城区、西城区、朝阳区、通州区开展演艺新空间认定试点工作。

  4月以来,东城区、朝阳区、西城区等先后挂牌5家、12家、8家演艺新空间。通州区也拟挂牌4家演艺新空间。

  首批授牌的演艺新空间,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,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,同时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效能,在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、新业态,释放文化消费新活力方面,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。

  9月,北京市文旅局公布了15个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批演艺空间培育入围项目,第一次在市级层面针对演艺空间予以培育支持。

  本次首批入围的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,在演出场景方面,涵盖传统剧场、园区街区、文化遗址以及商业综合体等多元空间类型。其中既有活化利用公共空间的天桥艺术中心、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等传统中大型剧场,又有打造新型演艺内容的鼓楼西剧场、西区剧场等小型剧场;既有吉祥大戏院、东方艺空间凯发K8、爱乐汇、虞社演艺空间、正乙祠戏楼等别具特色的商业空间、园区街区改造空间、文化遗址等演艺新空间,又有繁星戏剧村、中间艺术区、开心麻花·花花世界等已形成集聚效应的演艺综合体或艺术集聚区。

  在演艺内容方面,本次入围项目极具专业性和创新性,从表演形式、观演关系等方面打破原有的镜框式舞台表演模式,在演出中营造互动感与参与感。其中不仅有77剧场与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《大真探赵赶鹅》、隆福寺大麦新空间推出的《现在开市》等全景沉浸式演出,而且还有南锣剧场推出新型观演模式的《耗子大爷起晚了》《花猫三丫上房了》《土狗老黑闯祸了》三戏连演“戏剧马拉松”和天桥艺术中心打造的《猫神在故宫》,除此之外还有中间艺术区打造的“科技艺术节”和虞社推出的“棱镜MINI戏剧节”等与空间特色结合形成创新品牌演艺的活动。

  在文化消费体验方面,入围项目在积极发展新业态的同时,将演出空间与商业空间巧妙融合,创造出颠覆传统剧场模式的“戏剧+”消费体验新场景,推出气质餐饮、创意零售、青年派对、社群活动等丰富的潮流消费新体验。其中,既有集合了沉浸剧场、音乐戏剧酒吧、剧本游戏等多种创新演艺产品的“花花世界”,又有整合音乐演出、音乐周边、音乐咖啡、艺术分享等具备都市时尚新消费空间“爱乐汇”,还有集戏剧创作、剧场运营、驻场演出、版权交易、展览交易、艺术衍生品设计开发、主题餐饮、文艺书店为一体的跨界文化体验型艺术园区繁星戏剧村等。

  赵佳琛介绍,早在2019年,文化和旅游部就印发《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室外广场、商业综合体、老厂房、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;同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》,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、特色书店、小剧场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。

 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,各地开始陆续进行演艺业态模式的创新,其中就包括上海、北京等。

  赵佳琛介绍,首先,演艺新空间大大拓展了观演空间。“过去看演出主要局限在剧场里,现在,不少改造后的老厂房、商业楼宇、办公场所都成为新的演出空间。”

  “其次,在演艺新空间里,人们的观演方式、消费体验也发生了变化。”赵佳琛表示,观众与演员不再是简单的台上台下关系,人们更能获得沉浸式体验,甚至是个性化、定制化体验。

  “比如,我们打造的沉浸式原创线》在南锣剧场内上演。原本的镜框式舞台也被改造成为360度四面台,极大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,还有部分观众会全程坐在演员身边观看演出。接下来,我们还将推出《京城老门神》《京城拍卖会》等为演艺新空间量身打造的戏剧,将老北京拉洋片、叫卖吆喝、功夫茶展示等统统搬上舞台,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。”

  另外,演艺新空间也带来了消费模式的变化。“原来到剧场看戏就为一张票,现在很多新空间、各种消费模式融合在一起。在这方面,北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。”

  在赵佳琛看来,未来的演艺新空间会是一种复合型、年轻化的消费,对于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“文化消费会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、一种生活方式,能够大大提升城市文化品质,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。”

  对演艺从业者来说,如何应对这种新空间、新业态的变化?赵佳琛认为,新的演艺空间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。“对从业者来说,需要转变观念。不只是关注‘十年磨一剑’的精品大戏,也要开辟出一条轻量化、小型化的路线,制作出一些观众喜闻乐见、符合当下人们消费方式、适合演艺新空间的剧目。”

  赵佳琛表示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‘会馆有戏’品牌,争取打造出更多有特色的、能够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的演艺新空间。”